首页 法律法规 探讨:传销这种可怕的“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探讨:传销这种可怕的“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在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心理操控之下,受骗者心理发生颠覆性的变异,认知体系、价值思维等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异,沦为传销理念的忠实信徒。其变异的进程和表现如下: …

 

在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心理操控之下,受骗者心理发生颠覆性的变异,认知体系、价值思维等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异,沦为传销理念的忠实信徒。其变异的进程和表现如下:
 

探讨:传销这种可怕的“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陷入非理性思维怪圈

 
  幻想是传销成员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使他们罔顾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盲目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种心理特征导致“精神胜利法”蔓延,扩大了暗示、从众、互动、感染的心理效应,导致出现集体无意识状态,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受到限制。他们经常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丧失理智

 
  反复接受歪曲和掩盖事实的激情训练,把人带入一个想入非非的梦幻世界,引诱其作出一厢情愿的荒唐推理。这些人在紧盯金钱的同时,还笃信暴富的概率高达百分之百。失去理性,使他们更容易受情绪支配,容易被煽动,自制能力减弱,处于狂热状态,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探讨:传销这种可怕的“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迅速受到控制

 
  情绪被煽动起来后,受骗者对传销组织传递的信息不会质疑,也不想质疑,不仅全盘接受,还会迅速作出传销组织所预期的反应。
 

  正常的认知模式被摧毁

 
  道德伦理底线失守。一是对“骗”重新诠释,将谎言欺骗理解并解释为“善意的谎言”“给亲友带来福音”。二是形成强盗逻辑,“如果我认为对你有利,我就可以对你用任何手段,包括欺骗”。三是放弃道德伦理底线,亲朋好友均成为他们“拉人头”的资源。
 

  法律界限被模糊

 
  传销组织一是通过“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手段给资本运作披上合法外衣。二是夸大宣传社会上打法律擦边球而获利的个别现象,使组织成员形成这样的思维:要赚大钱,就要有胆量,敢打法律擦边球。

探讨:传销这种可怕的“病”,还有药可以救吗?

  成功定义被颠覆

 
  成功有多重含义,归结起来,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身陷传销组织的人们,成功的定义被狭隘地界定为“有钱”。
 

  思维扭曲心理变异

 
  价值观重塑,变得狭隘狂热。传销成员深信人生价值就是“挣大钱”,自己身处窘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钱,没有钱的原因是未抓住机会,所以必须牢牢抓住眼前这最后一个机会,必须不顾一切地“拉人头”,才能取得成功。传销人员进而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狂热。
 

  心态重塑

 
  经过传销组织的心理操控,传销成员与正常社会的隔膜越来越深,变得狠毒与残忍。他们不惜毁掉亲情友情,不惜离散他人家庭。
 

  疯狂追“神”,变得偏执顽固

 
  传销组织抓住受骗者“禁果逆反心理”,将传销领导者塑造成“神”,使其高深莫测,利用这种朦胧状态刺激人们好奇心和崇拜意识。
 

  多维度的心理归因

 
  传销人员如此不理性,有社会心理原因,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矫治对策。
 

  社会心理归因

 
  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一夜暴富,出人头地”的梦想是传销行为屡禁不止的首要社会心理、思想动力。传销组织的厚利引诱,正是利用了部分人好逸恶劳的本性,紧紧抓住渴望暴富的心理弱点。
 

  盲信心理

 
  感情维系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纽带,人们对亲人、熟人理性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不假思索地盲目信任。那些狂热的传销信徒对暴富信心满满,固执地用亲情挟持亲人加入他们的组织。目标人物在诸多情绪的影响下,往往难以招架,陷入盲信、盲从状态。
 

  片面自尊及赌徒心理

 
  传销狂热分子之所以“死不回头”,一是死要面子的片面自尊心理作怪。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赌徒心理作怪,许多人倾其所有投资资本运作,只能破釜沉舟,以赌徒的心态再押上人格尊严、亲情友情等全部筹码,没有退路,只能越陷越深。
 

  寻求平衡的补偿心理

 
  对传销活动的盲信加上赌徒心理,使传销者执迷不悟。一旦识破骗局,他们又会有强烈的受害感,产生一种极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刺激他们利用亲情友情“拉人垫背”,从中寻求心理平衡,借以补偿经济损失。
 

  个体心理归因

 
  在传销组织的谎言诱惑和心理操控下,有的人能够抵御诱惑、全身而退,有的人甘愿受骗、狂热追随。在同等诱惑条件下,人们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心理。对传销易感和固执的人们,大多有以下个体心理。
 

  低概率高估

 
  投资不到7万元能获取千万元回报,如此高回报,相对于正常的投资而言,当属低概率事件,其可能性趋向于零。然而,对于有低概率高估心理的人们而言,“小概率赢大钱”比“大概率赢小钱”更吸引人。更何况在传销组织蛊惑及各种心理效应综合影响下,这个近乎于零的低概率事件,在他们眼中概率高达百分之百。
 

  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心理使人们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证据。痴迷传销的人,狂热信奉传销理念,对于政府的正面宣传、媒体的曝光等这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羊群心理

 
  人们对传销的易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羊群行为这一心理效应。根据羊群心理的机制,如果对传销理念的认可还不足以使他们决定加入,那么促使他们决定加入的就是模仿行为,他们通过考察其他人的决定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沉没成本

 
  传销之路并非满地黄金,其中绝大多数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退出?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一事情时,不仅看这件事的效益,还要看过去的投入。这些已经存在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使人们沉湎执着于过去在金钱、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不想退出,也难以退出。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理论认为,当个人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效应。在禀赋效应作用下,那些对传销活动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人,就会将传销活动视为自身事业,即使发现亏损也不愿退出。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为虚假同感偏差,传销人员在他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还自以为“我这是为他(她)好”。
 
  低概率高估、证实偏见和羊群心理使人们对传销易感,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传销者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纠结状态,固执地痴迷传销。
 
  传销易感和固执,导致传销屡禁不绝,横行泛滥。这些身陷传销的人一旦大规模陷入绝望,极有可能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因此,要重视传销人员的心理矫治。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反传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联系Email:fcxfcx315@163.com,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0083105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fcxfcx315@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日,9:00-21:30,节假日不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首页
QQ
电话
微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