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名叫“恩多多”的App,在上面网购不仅不花钱,一段时间后还能获得32%甚至更高的返利,可谓“躺着赚钱”。上线不到一年,该App就吸引了超过2.1万名注册会员。
但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所说,你盯着那点利息,别人盯上的却是你的本金。近日,记者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获知了这起以网购为幌子的新型传销案,至案发时,该App共吸纳资金4亿元,绝大多数参与者不仅没能从中赚到钱,反而血本无归。经检察机关公诉,青浦法院以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5年半至1年8个月不等,并处罚金50万元至2万元不等。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这一网络传销组织为何能快速传播繁殖,网络传销呈现哪些新特点,普通人又该如何防止陷入骗局?记者就本案做了深入采访。
精心设计过的数学游戏
据悉,进入该App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类似于网购平台的界面,叫作“专卖区”,有商家开店售卖商品,用户可以下单购买。但是,这只是一个幌子。不论是商家还是用户,在“专卖区”购物的目的都不是获得商品,而是只有购物之后,才能获得进入“批发区”的资格。“批发区”每周六上午、下午各开放一次,持续4小时左右,这里才是吸引用户下载该App的核心区域。
“批发区”有一套特殊的机制。比如,一个标价1万元的商品,用户购买时的价格在5500-5900元之间,也就是打5.5—5.9折。购买完成后,用户可以立刻委托平台以原价代为出售,平台收取20%的手续费后,剩余8000元返还给用户。一进一出之间,用户就白赚了2000多元。不过,这8000元并非现金,而是积分,用户需要自行提现。
“实际上,就算是5.5折购买的商品,也比正常网购要贵,原价根本卖不出去。所以,这就是一个精心设计过的数学游戏。”本案承办检察官、青浦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乔青说,商场里的物品售价多少、返利应该是百分之几、每次开放多少个返利名额等等,都经过精心的计算。
这个游戏的设计者,也是该传销组织的头目姚某,本身就是此类传销组织的“常客”。今年58岁的姚某是辽宁人,早年曾在沈阳一家煤炭公司工作,30岁左右开始经商,最近几年稳定在上海发展。在长期经商过程中,姚某陆续下载了多个与“恩多多”类似的App,精明的她从中还赚了点钱。很快,认为已经搞明白了运作原理的她就不满足于在这些组织里做“下线”,赚“小钱”,开始筹划自己的App。
2020年底,姚某在上海市青浦区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花了50万元找广东一家软件公司开发“恩多多”,又招揽了十余人的“创业团队”,其中多人都有过组织或参与传销组织的经历。姚某心里明白,“批发区”的存在只是吸引新用户的说辞,给自己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关键还是在于建立等级分明的传销制度,才能确保资金链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因此,姚某等人给“恩多多”设计了6个级别的会员制度,从下到上分别是客官、学徒、伙计、账房、掌柜、东家。消费任意一笔后,即可成为客官。要想升为学徒,则需要自身累计消费满8000元,发展8名会员,且每人累计消费满8000元,团队业绩达到40万元。另外,为维持学徒身份,还需每月强制消费2000元。以此类推,想要成为东家,除了发展大量下级,本人累计消费还需要达到10万元,且月强制消费3.2万元。
此外,上级可以享受下级消费的提成。在“恩多多”,这个比例是学徒1.5%、伙计3%、账房5%、掌柜6%,东家则可以享受全公司业绩的1%作为提成。如果下级的下级消费,扣除中间的比例后,上级也能获得相应提成。比如一个最低级的客官消费了1000元,那么发展他的学徒可以获得15元提成,该学徒的上级伙计也可以拿到15元。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传销模式。在后来发展过程中,6个级别又进一步细分,实际形成了30多个层级的传销网络。为了能够赚到更多钱,这个体系下的许多人必须努力发展下线,赚取提成,导致受害者规模逐渐扩大。
口口相传,裂变式传播
2021年3月,“恩多多”正式开发完成。不久,姚某等人在上海市闵行区一家酒店召开了一次线下活动,通过发传单、送小礼品等方式,吸引了200多人到场参加。
“热烈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线下宣讲会,我是公司的教育总监张某,接下来将由我和姚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运营方式和‘恩多多’的使用方法。”在这场宣讲会上,该传销组织的几位核心成员全部登场亮相。主持宣讲会的张某正是另一传销组织的重要成员,原来的传销组织被警方打掉时,其侥幸脱身,没多久就被姚某招揽,重操旧业。
虽然宣讲会的声势浩大,不过,姚某等人知道该软件涉嫌传销,所以不敢在正规平台上线,参与者只能通过扫描介绍人的二维码,才能下载App。而扫码这个过程,又可以帮助传销组织确定上下级关系,扫了谁的码,就是谁的下级。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姚某还专门聘请了一位讲师,给手下的业务员培训口才。口口相传之下,该传销组织呈裂变式传播,会员人数快速增长。
“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先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开始发展。”青浦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吴皓宇说,因此,本案受害者大多集中在该传销组织曾开过宣讲会的上海、浙江桐庐、江苏徐州三地,“有一次我们通知桐庐的受害者来做笔录,他们直接包了一辆大巴车,开到检察院。”
出生于2001年的徐小姐是受害者之一,她通过朋友的姑姑苗某得知了“恩多多”。苗某是“恩多多”在徐州地区的“领头人”,她告诉徐小姐,在这个App上购物不仅不花钱,还能赚钱,“只要15天,钱就回来了”。苗某还表示,自己曾亲自到上海的“恩多多”总部考察过,觉得这家公司很可靠。
徐小姐心动了,扫码下载了App,然后被苗某拉进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近500人,都是苗某发展的下线。“她(苗某)告诉我,在商城里买东西后,就把截图发到群里,7天内购物的钱就可以返还,还能获利30%左右。”徐小姐回忆,起初,一切都很顺利,她又另外注册了2个账号,一共投入了17万元,从未尝试提现。直到几个月后,她听说因为那些早参与的人和公司高层大量提现,“恩多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确实已经无法提现。
仅是亏损积蓄,已经算是好的了。在做笔录时,检察官曾遇到过不止一位被害人,因为轻信能多赚钱,不惜通过信用卡套现等方式借债往里投钱,如今不仅钱没赚到,还欠了一大笔债。
无法提现的另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传销组织。正如前文所说,App给用户的返现其实是积分,需要提取变现,而用户购买“批发区”商品时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因此姚某等人手里就掌握了一个巨大的现金池。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App上线才几个月,姚某就买了两台豪车——一辆价值数百万元的迈巴赫和一辆奔驰商务车。另外,也有一些地区负责人早早变现跑路,最多一人赚了200余万元。
因为迟迟无法提现,终于有投资人报了警。上线不到一年,这场骗局戛然而止。
一场比谁跑得快的赌局
到案后,姚某等人起初拒不承认自己是在从事传销,辩称只是公司经营出了点问题。此前,为了稳住被害人,姚某还把奔驰商务车交给了其中一位上门要求变现的被害人。
“不论姚某等人怎么试图抵赖,相关证据都足以证明其传销的本质。”乔青说,传销的基本特征一是变相收取入门费,本案中“恩多多”要求注册会员必须在商城内产生一笔购物消费;二是设立阶层,平台通过会员之间发展下线形成上下级关系;三是拉人头,姚某等人便是通过App拉人头发展会员;四是牟利骗取财物,本案中姚某等人不仅收取寄卖商品的差价,还收取寄卖手续费。
事实上,就连公司的普通员工都看出了这一点。一位女员工给男友发了公司的宣传ppt后,强调“不要买”、“我觉得像传销”。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姚某等人只能低头认罪。在检察官要求下,姚某退出违法所得70万元,张某退出违法所得6万余元,其余众人均有不同数额的退偿。目前,追赃挽损工作仍在进行中。
近年来,打着网购平台的旗号掩护传销本质的案件时有发生。前几天,新华社报道了河南“美特美”商城传销案始末,该案与“恩多多”案如出一辙,都是要先在网上购买商品,一段时间后即可获得返利。实际上是以发展人员的数量和投资金额作为计酬返利依据,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两年多时间里,该商城吸引了2.2万人参与,遍及全国数十个省区市,共注册账号16万余个,总层级达131级,涉案金额高达45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这类新型传销案件中,受害人年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退休职工,下至“00后”。传销组织为何能做到“老少通吃”,普通人又该如何准确识别呢?
“和传统的传销模式相比,新型传销借助App和网购为自己打掩护,还专门聘请了讲师给员工培训话术,迷惑性更大了。”上海政法学院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张友德说,不过,不论外观如何变化,传销组织的本质没有变。对于普通人来说,分辨是否为传销,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创造价值。
在“恩多多”案中,平台共有约4亿元资金流入,但商城内实际出售的商品仅价值几十万元。“批发区”内的商品其实根本卖不出去,都是在会员内部一层层流转,比如账房寄卖了一件商品,就会把寄卖链接发给伙计,伙计拍下后再次寄卖,由下线学徒来购买,以此类推。看起来每个人都获得了一定的返现,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商品流通,大家只是重复购买一个链接。
在检察官看来,高额返现的诱惑是此类传销组织真正的“撒手锏”,只有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才不会轻易落入圈套。乔青坦言:“‘恩多多’案中有很多人是被骗的,但还有一部分会员心里也明白这个经营模式有问题,但总以为自己能在资金链断裂前跑掉。”
徐小姐等多位被害人的笔录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均提到,“恩多多”的经营模式和一款名为“淘XX”的App高度相似,在当地,有不少人通过投资“淘XX”赚了钱。但经过多年发展,后来者想要再赚大钱就很难了,所以听说了“恩多多”后,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机会来了。
另一个细节也可以证明,至少有一些会员是知道该模式存在漏洞的。在“恩多多”的会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各地的个体工商户,他们在“专卖区”注册网店后,用自己控制的其他账号或让亲友下单,而后发出空包快递,产生虚假交易,以大量获取进入“批发区”的机会。
说到底,姚某等人搭建的“恩多多”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对这些主动参与者来说,这就是一场比谁跑得快的赌局,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