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老生常谈,为啥又屡禁不止?
发表时间:2020-07-28文章来源:宁波日报总浏览数: 次
电信网络诈骗,老生常谈,却又屡禁不止!在给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昨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全市两级法院2017年至
昨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全市两级法院2017年至2019年受理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用数据说话,用案例剖析,揭开电信网络诈骗的面纱,给全市群众提个醒。
昨日上午,奉化法院对一起在网络平台上以民间借贷之名实施网络“套路贷”的案件作出宣判。(市中级法院提供)
套路深几许?
电信网络诈骗,老生常谈,却又屡禁不止!在给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电信网络诈骗,顾名思义,每一起案件都是以骗局为起点。
“您好,我们这里是4G网络推广中心。从每个月手机流量消费情况来看,现在您可以低价购买一个苹果手机,其中一部分购机费用还将以话费形式分批返还。货到付款,您绝对放心。”
接到这样的电话,你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动心?动心,你就已经踩在了骗局的边缘。
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张某伙同武某、王某、花某设立诈骗窝点,雇用30余人作为话务员,按照张某事先在网络上非法购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以“4G网络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名义,向全国各地的被害人拨打电话,谎称可低价购买手机。
在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张某等人通过快递将包装完好的高仿真模型手机寄给被害人,以货到付款的方式诈骗300余人,非法获利31万余元。最终,张某数罪并罚,被海曙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万元;王某等20余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四年至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17年至2019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理396件,被告人1828人,涉及被害人21050人,涉案金额约15.4亿元。
骗局要想成立,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合理的“身份”,二是要有“诱饵”。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不外如是。
从三年数据来看,我市法院受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6种套路:
一是购物型。犯罪分子伪装成销售员,向被害人宣称可以低价购买某高档商品,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高档商品或者寄送的是假冒的高档商品;
二是投资型。犯罪分子披着“理财顾问”的外衣,向被害人虚构美好的投资前景和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另外一些同伙则扮演“托儿”,诱导被害人投资;
三是冒充型。犯罪分子假扮房东、专家、银行业务员等角色,诱骗被害人支付房租、购买保健品、办理信用卡等;
四是交友型。犯罪分子套上“美女”的外衣,先和被害人“在线”谈恋爱,伺机骗取钱财;
五是色诱型。犯罪分子假扮色情服务提供人,发布虚假的服务信息,以要求对方预先支付嫖娼订金、押金等方式骗取钱款;六是疫情型,今年疫情暴发后,有些犯罪分子便扮起了经销商的角色,在朋友圈发布售卖口罩、耳温枪等虚假广告,骗取货款后便销声匿迹。
“除此以外,一些新的诈骗手段虽然不常见,但也需引起警惕。”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被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被害人点击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诈骗,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被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二维码附带木马病毒等。
缘何会入坑?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各种提醒已是老生常谈,但为何还是有人屡屡入坑?
原因之一,在于骗子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
假如你是股民,有人推荐你加入一个炒股群,里面有专业人士讲解股票和现货知识,你会不会加入?如果加入了,这有可能是骗局的开始。
2015年,何某通过多种途径,先后接入多家公司的交易平台,后又注册成立公司,招聘了黄某、但某等人。几人合谋开始了布局:
第一步,黄某、但某采用QQ查找或发送短信等方式,以股民为目标,将其拉至事先建立的QQ群;
第二步,雇用专业人员在群里讲解股票和现货知识,制造该群正当、专业的假象;
第三步,公司业务员假扮客户,在群里发布假赢利单,以进一步争取被害人的信任;
第四步,推出所谓的“指导老师”,吹嘘那些盈利都是因为该“老师”的指导,树立“老师”的权威;第五步,诱惑被害人在平台投资,从而非法获利。
如此真真假假、环环紧扣,当真是防不胜防。
原因之二,在于部分群众辨别力不强,禁不住利益的引诱。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换代”,伪装性更高、隐蔽性更强,而不少人的防骗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彩票中奖”不可信、“医保冻结”不可理的初级阶段,对金融交易类诈骗、“钓鱼网站”“杀猪盘”等新型诈骗手段辨别能力不强,再加上蝇头小利的诱惑,很容易就放松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成为诈骗团伙的优选目标。
原因之三,在于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为骗子精准施骗提供了便利。
日常工作、生活、消费等过程中,人们填写的各种个人信息、财产状况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收集。犯罪分子在获取这些个人信息后,量身定做骗术、话术,定向、精准拨打电话诈骗,精准施骗的成功率远高于传统诈骗,如以前较为常见的假扮老板让会计转钱、假扮老师诈骗学生家长等。
此外,就是监管难,使得犯罪分子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实施诈骗。
传统的伪基站具有流动性强、成本低、使用便捷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最近新出现的“多卡宝”,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手机软件远程操控,一天可轻松拨打上千个诈骗电话。远程、非接触的特点,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一部电话,一张银行卡,就是全部的作案工具,绝对低成本;而一旦诈骗成功,便能获得成千上万元的回报,可谓高产出。”法官介绍,风险小、收益大,使得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绝。
怎样去防范?
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是利用固定电话、手机、微信、QQ等通信设备及软件,依托通信网、互联网等媒介,向不特定受众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实施欺诈活动,骗取公众财产。
要防范,首先要有准确识别的能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能理性认识诈骗犯罪分子宣传的各种所谓业务,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遇到亲朋好友借款、业务汇款、转账支付等情况,应及时核实信息,避免草率转账汇款;要戒除贪利心理,注意甄别各种电话、短信、即时通信消息等,不随意登录不明网络,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不随意下载未经认证的APP软件等。
要防范,还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一方面,广大群众要切实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资金账户等重要信息,不要将上述信息拍照或者存储在手机中,以防止被木马病毒窃取。另一方面,一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信息保护力度,实现事先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等全面覆盖。
要防范,亦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法院要用好用足法律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大多分工实施、衍生犯罪较多且形成犯罪链条的特点,司法机关要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信管理秩序、掩饰或隐瞒犯罪所得等上下游关联犯罪的惩治力度,彻底斩断犯罪链条。此外,注重依法适用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
要防范,更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筑防线。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从信息、资金等关键环节抓起,完善互联网准入、第三方支付、网络实名制、银行卡支付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使用者、第三方网络服务器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筑牢防线,防患于未然。
当然,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替,新形式、新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会层出不穷,作为市民,要始终绷紧防范这根弦,还是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当自己有所怀疑或不能确定时,一定要多问问周边的人。谨记不轻信、不贪财,守住这个底线,就是最好的防骗。一旦有了贪念,离上当受骗就不远了。[此文来源节选自宁波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昨日上午,奉化法院对一起在网络平台上以民间借贷之名实施网络“套路贷”的案件作出宣判。(市中级法院提供)
套路深几许?
电信网络诈骗,老生常谈,却又屡禁不止!在给人民群众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电信网络诈骗,顾名思义,每一起案件都是以骗局为起点。
“您好,我们这里是4G网络推广中心。从每个月手机流量消费情况来看,现在您可以低价购买一个苹果手机,其中一部分购机费用还将以话费形式分批返还。货到付款,您绝对放心。”
接到这样的电话,你有没有那么一点点动心?动心,你就已经踩在了骗局的边缘。
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张某伙同武某、王某、花某设立诈骗窝点,雇用30余人作为话务员,按照张某事先在网络上非法购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以“4G网络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名义,向全国各地的被害人拨打电话,谎称可低价购买手机。
在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张某等人通过快递将包装完好的高仿真模型手机寄给被害人,以货到付款的方式诈骗300余人,非法获利31万余元。最终,张某数罪并罚,被海曙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7万元;王某等20余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四年至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17年至2019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理396件,被告人1828人,涉及被害人21050人,涉案金额约15.4亿元。
骗局要想成立,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合理的“身份”,二是要有“诱饵”。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不外如是。
从三年数据来看,我市法院受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6种套路:
一是购物型。犯罪分子伪装成销售员,向被害人宣称可以低价购买某高档商品,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高档商品或者寄送的是假冒的高档商品;
二是投资型。犯罪分子披着“理财顾问”的外衣,向被害人虚构美好的投资前景和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另外一些同伙则扮演“托儿”,诱导被害人投资;
三是冒充型。犯罪分子假扮房东、专家、银行业务员等角色,诱骗被害人支付房租、购买保健品、办理信用卡等;
四是交友型。犯罪分子套上“美女”的外衣,先和被害人“在线”谈恋爱,伺机骗取钱财;
五是色诱型。犯罪分子假扮色情服务提供人,发布虚假的服务信息,以要求对方预先支付嫖娼订金、押金等方式骗取钱款;六是疫情型,今年疫情暴发后,有些犯罪分子便扮起了经销商的角色,在朋友圈发布售卖口罩、耳温枪等虚假广告,骗取货款后便销声匿迹。
“除此以外,一些新的诈骗手段虽然不常见,但也需引起警惕。”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被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被害人点击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诈骗,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被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二维码附带木马病毒等。
缘何会入坑?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各种提醒已是老生常谈,但为何还是有人屡屡入坑?
原因之一,在于骗子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
假如你是股民,有人推荐你加入一个炒股群,里面有专业人士讲解股票和现货知识,你会不会加入?如果加入了,这有可能是骗局的开始。
2015年,何某通过多种途径,先后接入多家公司的交易平台,后又注册成立公司,招聘了黄某、但某等人。几人合谋开始了布局:
第一步,黄某、但某采用QQ查找或发送短信等方式,以股民为目标,将其拉至事先建立的QQ群;
第二步,雇用专业人员在群里讲解股票和现货知识,制造该群正当、专业的假象;
第三步,公司业务员假扮客户,在群里发布假赢利单,以进一步争取被害人的信任;
第四步,推出所谓的“指导老师”,吹嘘那些盈利都是因为该“老师”的指导,树立“老师”的权威;第五步,诱惑被害人在平台投资,从而非法获利。
如此真真假假、环环紧扣,当真是防不胜防。
原因之二,在于部分群众辨别力不强,禁不住利益的引诱。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换代”,伪装性更高、隐蔽性更强,而不少人的防骗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彩票中奖”不可信、“医保冻结”不可理的初级阶段,对金融交易类诈骗、“钓鱼网站”“杀猪盘”等新型诈骗手段辨别能力不强,再加上蝇头小利的诱惑,很容易就放松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成为诈骗团伙的优选目标。
原因之三,在于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为骗子精准施骗提供了便利。
日常工作、生活、消费等过程中,人们填写的各种个人信息、财产状况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收集。犯罪分子在获取这些个人信息后,量身定做骗术、话术,定向、精准拨打电话诈骗,精准施骗的成功率远高于传统诈骗,如以前较为常见的假扮老板让会计转钱、假扮老师诈骗学生家长等。
此外,就是监管难,使得犯罪分子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实施诈骗。
传统的伪基站具有流动性强、成本低、使用便捷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最近新出现的“多卡宝”,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手机软件远程操控,一天可轻松拨打上千个诈骗电话。远程、非接触的特点,给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一部电话,一张银行卡,就是全部的作案工具,绝对低成本;而一旦诈骗成功,便能获得成千上万元的回报,可谓高产出。”法官介绍,风险小、收益大,使得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电信网络诈骗屡禁不绝。
怎样去防范?
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是利用固定电话、手机、微信、QQ等通信设备及软件,依托通信网、互联网等媒介,向不特定受众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实施欺诈活动,骗取公众财产。
要防范,首先要有准确识别的能力。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能理性认识诈骗犯罪分子宣传的各种所谓业务,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遇到亲朋好友借款、业务汇款、转账支付等情况,应及时核实信息,避免草率转账汇款;要戒除贪利心理,注意甄别各种电话、短信、即时通信消息等,不随意登录不明网络,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不随意下载未经认证的APP软件等。
要防范,还应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一方面,广大群众要切实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资金账户等重要信息,不要将上述信息拍照或者存储在手机中,以防止被木马病毒窃取。另一方面,一些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信息保护力度,实现事先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等全面覆盖。
要防范,亦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法院要用好用足法律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大多分工实施、衍生犯罪较多且形成犯罪链条的特点,司法机关要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信管理秩序、掩饰或隐瞒犯罪所得等上下游关联犯罪的惩治力度,彻底斩断犯罪链条。此外,注重依法适用罚金、没收财产等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
要防范,更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共筑防线。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打击合力,从信息、资金等关键环节抓起,完善互联网准入、第三方支付、网络实名制、银行卡支付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使用者、第三方网络服务器提供者的权利和义务,筑牢防线,防患于未然。
当然,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迭代更替,新形式、新手段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会层出不穷,作为市民,要始终绷紧防范这根弦,还是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当自己有所怀疑或不能确定时,一定要多问问周边的人。谨记不轻信、不贪财,守住这个底线,就是最好的防骗。一旦有了贪念,离上当受骗就不远了。[此文来源节选自宁波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请扫码咨询反传销365网的霄云老师微信号码)
霄云老师热线:18600831054(8:00-21:00咨询)
霄云老师热线:18600831054(8:00-21:00咨询)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及时联系Email:fcx365cn@163.com,我们将迅速处理。如您想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 虚拟字画“会员制”交易还能返利?警方侦破新型网络传销案
- 警惕:既能做公益又能赚佣金?套路!一女子被骗2万元
- 买红酒“拉人头”能赚差价?投资消费谨防“竞拍”类网络传销陷阱
- 涉案金额300余万元 临夏市公安局破获一起“YY购”网络传销案
- 网络传销案:“环球币”撬起1.6亿大骗局 各地70多万受害者
- 恩多多App以网购为幌子的传销组织让2.1万人被骗4亿元
- 线上抢拍翡翠轻松赚大钱?小心落入网络传销陷阱!
- 最高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津南法院公开宣判虚假古董交易诈骗案
- 警惕!这15个互联网项目是骗局,各种各样的“云数贸”都是诈骗!
- 银行可以兑换“π币”?假的!靠倒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钱财!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反传销365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网站电子邮箱:fcx365cn@163.com。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反传销365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网站电子邮箱:fcx365cn@163.com。
今日推荐